引言
中药企业2025年上半年业绩新鲜出炉,羚锐、佐力、广誉远三家营收净利齐飞,天士力却“喜忧参半”。一边是高歌猛进,一边却陷入整合阵痛。传统中医药还能持续领跑资本市场吗?背后藏着哪些行业转型信号?
正文
今年的中药板块,不再只是“老字号”故事。佐力药业以15.99亿元营收和3.74亿元净利润交出亮眼答卷,实现五连涨,这在当前经济环境下实属难得。公司之所以能稳步提升,核心在于“一体两翼”战略——既守住乌灵胶囊等拳头产品,又积极布局大健康赛道,把百令系列、中药配方颗粒推向更广阔市场。今年上半年,中药配方颗粒销售同比暴增56.6%,百令系列也有38.51%的增幅。这种多点开花的打法,让企业不仅靠单一爆款吃饭,还能抵御政策波动和消费升级带来的风险。
羚锐制药同样表现不俗,上半年收入20.99亿元、净利润4.74亿元,同比双位数增长。在医改集采常态化的大背景下,这样的成绩并不容易取得。从财务结构看,公司经营现金流持续改善,同比增长22%以上,为未来扩张积蓄了弹药。而且其外用贴膏剂等特色品类需求稳定,有望继续分食慢病管理这块“大蛋糕”。
反观天士力,则显得有些尴尬。一方面归母净利润同比上涨16.97%,但扣非后反而下降12.87%。这是怎么回事?原因就在于公司被华润三九重金收购28%股权之后,两家巨头开始渠道整合。但学术推广(B端)与广告驱动(C端)的文化差异,以及处方OTC业务线重叠,让原本希望借势起飞的天士力暂时陷入“磨合期”。虽然市值短线冲高,但协同效应未必立竿见影。
其实,这几家公司的分化正好折射出整个中医药行业的新变局。一方面,国家对创新研发、中成药质量标准提出更高要求;另一方面,大健康概念不断渗透日常生活,从保健品到功能食品,再到慢病管理服务,中医企业只有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才能跟上时代脚步。据Wind数据,截至2025年8月,全国备案通过的中成药新产品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5%。这意味着,新技术、新模式将成为拉开差距的新赛点。
可操作建议:
1.资产配置要关注龙头+创新双轮驱动。优先考虑拥有自主研发能力且渠道多元化布局明显的上市公司,比如佐力这样既有传统优势又敢于拓展新品类者。
2.关注现金流表现强劲、负债率低于30%的细分龙头,如羚锐制药。这类企业抗风险能力强,更易穿越周期。
3.适度参与受益政策红利及消费升级趋势明显的大健康相关标的,例如深耕功能性食品或养老服务领域、有实际落地项目支撑者,可作为组合补充部分。
认知误区揭示:“所有集采压力都利空传统资源型中企。”实际上,那些提前完成产品结构调整、加码品牌建设与科技创新投入的平台型公司,往往能逆势突围,而不是简单被淘汰掉。例如佐力对基因检测、大数据分析应用上的探索,就为其带来了额外估值溢价空间。
表格:2024-2025年主流政策变化
| 政策内容 | 旧规(截至2024) | 新规(自2025实施) |
|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|
| 中成药集采 | 品种范围有限 | 覆盖面扩大至更多独家品种 |
| 创新审批流程 | 审批周期长 | 绿色通道加速 |
| OTC/处方转换 | 转换门槛较高 | 鼓励优质OTC快速转处方 |
券商观点碰撞:
- 中信证券认为,下半年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推进,大量仿制/低附加值品种压力剧增,高毛利品牌和专科用械将受益;
- 国泰君安则强调,看好拥有完整上下游生态圈的平台型企业,其数字化转型进程决定长期竞争壁垒;
- 海通证券提醒投资人警惕短期并购带来的协同摩擦,对盈利释放节奏需保持耐心观察。
结语
那么最后小编想问:你觉得,是靠老本行死守基本盘重要,还是主动拥抱大健康才是真正破局之道?面对越来越卷的新形势,你会如何选择自己的投资方向呢?欢迎留言聊聊你的看法!
本文无任何不良引导,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