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日,中药行业老字号企业达仁堂(600329.SH)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,一组看似矛盾的财务数据引发市场热议: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.51亿元,同比下降33.15%;归母净利润却同比激增193.08%至19.28亿元。这场"营收下滑与利润暴涨"的"剪刀差"背后,既有资产剥离带来的财务腾挪,也暗藏核心产品增速放缓、创新药研发滞后等隐忧。在中药行业政策红利与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,这家拥有400余年历史的"中华老字号"正面临转型关键期。
资产腾挪撑起利润"虚火"
达仁堂上半年净利润的爆发式增长,主要源于非经常性损益的"输血"。报告期内,公司通过出售天津史克股权获得投资收益13.32亿元,若剔除这一因素,扣非净利润实际同比增长12.86%至5.96亿元,远低于表面数据。更值得关注的是,营收大幅下滑的主因是公司主动剥离医药商业板块——2024年末,达仁堂将中新医药全部股权增资至控股股东旗下津药太平医药,导致今年起不再合并报表。这一战略调整虽优化了资产结构,但也直接砍掉了超三成营收。
从业务结构看,达仁堂的"工业主营"表现稳健,报告期内实现收入26.45亿元,同比增长0.87%,成为抵消商业板块缺失的关键。其中,核心产品速效救心丸销售额达11.28亿元,同比增长5.45%,占工业收入比重超42%;潜力品种清咽滴丸以52.28%的增速成为最大亮点,销售额突破2.89亿元。然而,这两大单品的增长动能仍显不足:速效救心丸作为国家机密品种,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仅5.2%,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;清咽滴丸虽增速亮眼,但基数较小,短期内难以扛起增长大旗。
研发"短板"掣肘创新转型
在政策倒逼中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,达仁堂的研发投入与产出矛盾凸显。上半年,公司研发费用同比增长31.94%至6155万元,但创新成果寥寥无几。目前,其599个药品批准文号中,仅有2个国宝级中药(速效救心丸、京万红软膏)和少量改良型新药,在研管线中缺乏具有突破性的1类新药。
为突破瓶颈,达仁堂尝试"中药+"跨界创新。今年7月,公司推出"舒韧安肤系列"护肤品,将传统中药技术"京万红因子"应用于大健康领域。尽管这一模式被视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的尝试,但短期内贡献有限——上半年,公司大健康业务收入占比不足5%,且面临同仁堂、云南白药等老字号的激烈竞争。业内人士指出,中药企业跨界需突破技术壁垒、建立消费者认知,达仁堂的"中药护肤"故事能否讲通,仍需时间检验。
政策红利下的质控突围
2025年堪称中药行业"政策大年":3月20日,国务院办公厅印发《关于提升中药质量促进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加强中药材全产业链质量管控;新版《中国药典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了中药检测标准。在此背景下,达仁堂加速布局道地药材基地,近两年在川芎、金银花、五味子等核心品种上推进GAP(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)种植,并通过申报"三无一全"(无硫加工、无黄曲霉毒素、无公害及全程追溯)标准、推动GAP延伸检查,构建药材追溯系统。
这一战略已初见成效。据披露,达仁堂的核心药材自给率从2023年的35%提升至2025年中的48%,质量抽检合格率达99.7%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质控升级不仅降低了原材料波动风险,也为产品出海铺路——目前,速效救心丸已进入东南亚、中东等12个国家和地区市场,海外收入占比从2023年的2.1%提升至2025年中的3.8%。
品牌与渠道的"双轮驱动"
在消费升级趋势下,达仁堂强化品牌建设的动作频频。上半年,公司开展"中华老字号文化展""中医药健康行"等主题活动超200场,覆盖人群超500万;通过短视频平台、直播电商等新渠道,年轻消费者占比提升至28%,较2023年增长10个百分点。截至2025年年中,达仁堂累计注册商标1319件,其中"达仁堂""速效救心丸"等核心品牌价值超200亿元。
渠道下沉是另一大抓手。报告期内,公司通过"三核九翼"战略(聚焦心脑血管、皮肤创面修复、精品国药三大领域,布局九大产品线)新开发终端医院4745家,基层医疗机构覆盖率从2023年的62%提升至71%。然而,渠道扩张也带来成本压力——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增长8.3%至9.12亿元,占营收比重达34.4%,进一步压缩了利润空间。
老字号能否穿越周期?
尽管达仁堂通过资产剥离、品牌升级等手段优化了财务表现,但市场对其核心竞争力的质疑未消。分析人士指出,公司当前面临三大挑战:一是速效救心丸等主力产品增速放缓,需通过拓展适应症(如从急救向慢性病管理延伸)和积累循证医学证据打破瓶颈;二是创新药研发滞后,与同仁堂、华润三九等对手相比,在研管线数量和进度均处劣势;三是大健康业务尚未形成规模效应,跨界产品的市场接受度需验证。
长期来看,达仁堂的转型成效将取决于三大变量:创新药研发进度(尤其是心脑血管领域1类新药)、大健康业务的盈利模式成熟度,以及终端渠道下沉带来的销量增长能否覆盖成本上升。在中医药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,这家承载着百年历史的"老字号",能否从"资产腾挪"转向"内生增长",从"传统制药"蜕变为"新国药"标杆,市场正拭目以待。
信息源自:金融界